人民法院报刊登公告联系电话

人民法院报法院公告送达的条件

来源:人民法院报刊登公告部  |  时间:2019-10-17 12:42  |  点击: 次  |  我要收藏
民事诉讼法第八十四条第一款规定:受送达人下落不明,或者用本节规定的其他方式无法送达的,公告送达。自发出公告之日起,经过六十日,即视为送达。公告送达,应当在卷宗中记明原因和经过。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民事诉讼法第八十四条第一款规定:“受送达人下落不明,或者用本节规定的其他方式无法送达的,公告送达。自发出公告之日起,经过六十日,即视为送达。公告送达,应当在卷宗中记明原因和经过。”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88条规定:“公告送达,可以在法院的公告栏、受送达人原住所地张贴公告,也可以在报纸上刊登公告,对公告送达方式有特殊要求的,应按要求的方式进行公告。公告期满即视为送达。”
 
       虽然法律上对公告送达作出了较为明确的规定,可以解决送达不能的问题,确保诉讼正常顺利地进行,但公告送达毕竟是一种推定,在审判实践中,大多庭审为缺席审理、缺席判决。一方当事人的缺位,客观上剥夺了下落不明的一方当事人的辩解和申诉的权利,必然导致诉辩双方权利的失衡,从而会导致判决对其不利,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审理结果的公正。所以只有正确理解《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中关于公告送达的规定,选择最有利、最有效的公告送达方式,最大限度地把诉讼文书实际传送给被送达人,方能确保程序和实体公正。
人民法院报效果图
      公告送达完成后,受送达人并不一定真正知晓所送达的法律文书的内容,容易形成缺席裁判、延误上诉等不利后果,应该加以完善。公告送达对于解决法院送达难、保护当事人诉讼权利、威慑恶意规避诉讼当事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公告送达也有一定的弊端,公告送达完成后,受送达人并不一定真正知晓所送达的法律文书的内容,容易形成缺席裁判、延误上诉等不利后果。那么,如何正确适用公告送达制度呢?笔者以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予以注意。
 
一是要坚持确有必要和谨慎适用原则。公告送达是拟制送达,如果操作不慎,易对受送达人合法权益构成侵害。因此,只有在已经查明受送达人确已下落不明或者当事人虽然未下落不明,但确有证据证明采取其他自然送达方式确实无法送达情况下,才能视具体情况,慎重选择适当的公告方式,向受送达人送达法律文书。
 
二是将公告送达纳入案件评查范畴。适用公告送达必须有证据证明确有必要,以防止公告送达制度被恶意诉讼当事人利用,也防止给受送达人知晓送达内容后向法院不正当地“讨说法”留下口实。因此,要强调法官对公告送达必要性证据的收集或者强调当事人提供受送达人下落不明的证据或者自然送达无法实现的证据,以确保公告送达具有现实必要性。
 
三是建立委托告知机制。现有技术和条件下,公民办理社会保障、金融业务、户口登记,购买车船机票等都可能留下诸如手机号码、身份证号码等个人信息,这些机构也会实时掌握办理业务的公民的个人信息,如果法院建立与这些机构之间的委托告知机制,通过信息网络将受送达人信息及法律文书内容告知上述机构,则这些机构可以在受送达人办理相关业务时即时告知受送达人。委托上述系统代为告知需要法律支持,建议最高立法机关通过法律解释的途径,赋予这些系统代为告知义务。在最高立法机关做出法律解释前,最高人民法院可以与相关机构的中央机构沟通协调,先行试点,总结经验。
 
四是明确公告送达方式顺序。当事人在其住所地有一定的“朋友圈”,这些“朋友圈”的朋友了解公告内容后告知当事人的可能性较大。实践中,公民没有到法院公告栏阅读公告的习惯,此种公告方式告知范围较小,当事人及其“朋友圈”了解信息的可能性不大。在媒体上公告虽然范围广,但鉴于公告送达的法律文书多且较为集中,加之公民对枯燥的公告内容缺乏阅读兴趣,公告送达效果也不佳。综合权衡三种送达方式,以在当事人住所地公告为第一选择,其次是在媒体上公告,再次是在法院公告栏公告。建议实践中以在当事人住所地公告为第一选择,同时在法院公告栏张贴公告。对于当事人愿意负担公告费用,且当事人住所地“朋友圈”朋友较少,或者确知没有朋友知晓其下落的,可以在媒体上公告。
 
五是要求当事人及时签署送达地址确认书。调查发现,大量的公告送达是在法院首次自然送达完成后适用的,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法院未及时要求当事人签署送达地址确认书。要强调送达地址确认书在送达程序中的作用,法官应在第一时间要求当事人签署送达地址确认书,以防止当事人规避、拖延诉讼,确保自然送达顺畅。
人民法院报效果图
1、有证据证明受送达人下落不明。
 
2、没有证据证明受送达人下落不明,但直接送达、留置送达、委托送达、邮寄送达等方式无法将诉讼文书送达受送人的。 
 
公告送达:在受送达人下落不明或者用其他方式无法送达的情况下,人民法院通过公告将诉讼文书有关内容告知受送达人的一种特殊的送达方式。

技术要求: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公告送达必须符合下列要求或规则:
 
(1)法院采取公告送达,既可以在法院的公告栏、受送达人原住所地张贴公告,也可以在报纸上刊登公告。法律对公告方式有特殊要求的,应按要求的方式进行公告。
 
(2)公告送达起诉状或上诉状副本的,应当在公告中说明起诉或上诉的要点,受送达人答辩期限及逾期答辩的法律后果;公告送达传票的,应当说明出庭地点、时间及逾期不出庭的法律后果;公告送达判决书、裁决书的,应当说明裁判主要内容;裁判是第一审法院作出的,还应当说明上诉权利、上诉期限和上诉审人民法院。
人民法院报效果图3
       受送达人下落不明,或者用本节规定的其他方式无法送达的,公告送达。自发出公告之日起,经过六十日,即视为送达。不需要什么条件,属于法院必须履行的义务。法院公告是由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国家机关向社会公众公布的法律文书。在人民法院工作中,公告的使用非常广泛,法院公告按程序可分为非诉讼公告和诉讼公告。非诉讼公告,是指人民法院发布“司法解释”、“批复”、“规定”的公告等。诉讼公告,是指人民法院在案件审理程序中,发布起诉状副本、上诉状副本、反诉状副本、答辩状副本、传票、判决书、调解书、裁定书、决定书、通知书、证明书的公告等。

您可能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回到顶部